战魂不朽 抗美援朝老兵说⑥|李宣钦:朝鲜战场的速度与激情
2024-12-20 16:35:17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双峰县融媒体中心 | 编辑:王宏毅 | 作者: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51374

新双峰客户端12月20日讯(全媒体记者 李茜 王涛威 吴勇波)11月28日,第11批43位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,英雄归故里,祖国和人民以最崇敬的方式向志愿军烈士致敬。今天的《战魂不朽 抗美援朝老兵说》系列报道,我们来走近95岁抗美援朝老兵李宣钦和他的战友们。

11月28日上午,李宣钦一大早就坐在电视机前收看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的直播,以特殊的方式迎接战友回家。看到昔日战友埋骨他乡终于落叶归根,他不禁泪眼婆娑,心情久久不能平复。作为志愿军汽车兵,如今95岁高龄的他对当年入朝作战的情景,依然记忆犹新。

1944年,作为家中独子的李宣钦15岁参军,1949年5月加入解放军队伍陈毅麾下,编入东北军区空军安东一支队。1951年入朝作战,担任驾驶员负责运送粮食和物资。李宣钦说:“我们是空军基地指挥所运输科,有七八辆车,买菜买粮食,到各个仓库搞运输,有的时候能吃饱,有时候饿得不得了,没得吃的。”

战争爆发两个多月后,战线向前推进了,时间拉长了,粮食、弹药、棉被等物资严重短缺,只能从国内调运,为了保障前线供给,汽车的速度尤为重要。李宣钦回忆当时去朝鲜一趟,需要先一天去菜场跟老板讲好,把菜准备好,车子一到就要装好,装好就直接去朝鲜了。

对汽车兵来说,每一车物资都是拿命冒险。战争初期,美军利用先进武器和空中绝对优势,将朝鲜北部地区的公路、铁路以及桥梁、涵洞彻底破坏,切断我军后勤运输线。敌军深知,在这个特殊时期炸毁补给车,炸死汽车兵,前线战场就可能饿死一个排,甚至一个连的士兵。而汽车兵就成了美军“绞杀战”的重点攻击对象。“天上点灯,地上撒钉,路上炸坑,专打汽车兵”,这是志愿军内部的顺口溜。

李宣钦回忆当时的景象说道:“下雨下雪,往山里走,往河边走,我们的衣服裤子都是泥巴,都是水。上甘岭那边山里都是洞,不知道哪个洞通向哪里,有时候走错了,走错了的时候一整天都在山里转。飞机来了,一个炸弹炸下来,我们四个人,炸死了两个。喊也不应,我去摸,人都冰冷了。”

白天轰炸机密集,晚上飞机就在头顶上飞,投放的照明弹比屋子里开着灯还亮,很容易暴露,一旦发现目标就扫射轰炸,直到车毁人亡。便衣特务通过在重要道路暗埋地雷、三角形钢钉、铁钉,挖深坑等手段破坏运输路线,每次出征汽车经常被打得千疮百孔,弹痕累累。志愿军汽车兵每一趟任务下来都伤亡惨重。但在一次次的实战中,战士们也总结了经验和技巧,施行“单车作战”策略,无论哪台车遭敌机轰炸或出现故障,其他车辆都一往无前,继续前进。炮火下的李宣钦也迅速成长为一名熟练掌握开车技术的汽车兵,开着苏联嘎斯军用二吨半越野卡车运送物资和伤员,日夜奔波在抗美援朝的运输线上。

李宣钦说:“我们去的时候都是晚上,白天不能开。快天黑就走,当晚就开一整夜,在路上不停不耽误。车前有两个大灯,两个小灯,听到枪响就赶紧开小灯,有的地方小灯也不开,把车停了。飞机来了,车子上灯全熄了,敌人就找不到目标。”

在长津湖战役、上甘岭战役、三八线阻击战等重大战事期间,李宣钦和战友们在修整期重新检查轮胎、电瓶、油料、钢板,把补给站点利用树枝伪装起来,等敌军战机离去,迅速奔赴前线作战部队,用滚滚车轮和血肉之躯构筑起一条打不垮、炸不烂、切不断的钢铁运输线,确保了后勤补给通畅。期间,他荣立三等功一次,物奖三次,通报表扬2次。

李宣钦回忆起在过鸭绿江的时候说:“有些人掉在河里就淹死了,不知道水有多深,掉下去人就不见了。我们炸死好多人,家里来信,人在就看到信了。人不在,信没人接手,就这样算了,死了很多人。”

1953年战争结束,李宣钦随部队回国,1957年转业安置在双峰粮食局,成了一名机械维修工人。74年过去,当年风华正茂的小伙子已成了鲐背老人,想起长眠在朝鲜战场的少年,李宣钦老人说,今天英雄归来,这盛世正如他们所愿。

李宣钦曾孙邓靖玺说:“今天,这盛世如先辈所愿,山河无恙,国富民强。作为学生,我们要了解历史、铭记历史、缅怀先烈、珍惜和平。传承发扬他们钢铁般的意志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,为祖国贡献智慧和力量。”

一审:王宏毅

二审:欧阳亚辉

三审:刘郁鑫

总编:刘颂阳

责编:王宏毅

来源:双峰县融媒体中心

  下载APP